科技与数字赋能 引领河蟹产业“出圈”
螯封嫩玉双双满,壳凸红脂块块香。金秋时节,江苏泰州兴化市的大闸蟹迎来绝佳品味期。
近日,在兴化市兴东镇周韩村400亩河蟹“育繁推”一体化示范基地,科研人员培育的“兴化1号”新品种迎来首次开捕。被捞入箱的大闸蟹个个青背白肚、体态饱满,不时吐着泡泡挥舞着双螯。这批河蟹不仅体格壮硕、膏黄饱满,上市时间也提前了20天以上。刚刚出水的河蟹,在塘口接受挑拣后,现场捆扎、装箱,物流发货,销售一空。
创新育苗,繁育品牌蟹
河蟹产业是兴化市的特色产业、优势产业、富民产业。河蟹养殖的关键在于蟹苗品质,以往,每年年初,兴化河蟹养殖大户都要到外地选购蟹苗,再投放到自家育苗基地培育。今年,该市培育出当家蟹苗品种“兴化1号”,从源头上保障河蟹的规格和品质,最终实现养殖风险全过程可控、质量安全可追溯。
一年前,兴化市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合作培育的新品种——“兴化1号”,在收集兴化蟹、长江蟹和辽蟹种质,构建种质资源库的基础上,筛选优质个体做选育基础群体,分别以性腺发育和生长为主要选育指标,综合多种育种技术,创制的早上市河蟹新品种,具有“性腺指数提高10%以上、上市时间提前20天以上”的显著优势。今年5月,首批“兴化1号”河蟹幼体落户兴东镇周韩村。
此次成熟上市到2026年,兴化市有望建成1000亩海边蟹籽繁育基地和2万亩苗塘,辐射成蟹养殖面积30万亩。在选育新品种的同时,该市系统谋划打造“德胜湖”大闸蟹品牌,利用3年左右时间推广“德胜湖”品牌养殖基地1万亩,市场总销量实现1亿元目标。
智慧养殖,培育生态蟹
水乡兴化,五湖八荡星罗棋布、万条河道纵横交错,水草丰美的湖荡,为兴化大闸蟹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。兴化市以品牌建设为抓手,走出了一条“生态资源转为生产优势、特色产品做成富民产业、品牌发展赋能乡村振兴”的路子。
兴化大闸蟹在生长期投喂的主要饲料包括玉米、水草等,上市育肥期还会补充少量新鲜的小杂鱼、南瓜,从源头确保大闸蟹的品质与安全。为保护兴化水质,提升大闸蟹品质,蟹农们会定期投放螺蛳,一方面满足大闸蟹对动物蛋白的营养需求,另一方面活饵螺蛳能起到净化水环境的作用,更有利于大闸蟹品质提升。
种好一池草、放好一池螺、养好一池水。近年来,兴化市生态养殖面积扩大到60万亩。该市把基地建设作为品牌创建的前沿阵地,为兴化大闸蟹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,通过养殖池塘生态化、标准化、景观化、休闲化改造,生态维护与设施处理技术相结合,以点带面建设生态化、立体式、全流程示范基地,形成了独特的“兴化大闸蟹生态养殖模式”。
规模升级,打造优质蟹
外塑形象,内修功力。兴化市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蟹源供应县(市),全国每8只生态大闸蟹就有一只来自兴化,培育出“中国河蟹大王”“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县(市)”“中国河蟹第一市场”,全市13个乡镇河蟹养殖规模达到1万亩以上,安丰、永丰、中堡和临城等乡镇成为“中国河蟹之乡”。全市30多万人从事大闸蟹产业相关行业,拥有合作社476个,家庭渔业小农场585个,培植发展泰州市级以上河蟹类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23家,产业化联合体2个。
据了解,兴化大闸蟹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以国家标准GB/T19783《中华绒螯蟹》、GB/T26435《中华绒螯蟹 亲蟹、苗种》为基础,以兴化市主导的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/T2953《地理标志产品 兴化大闸蟹》为核心,研究建立从源头养殖到品质管理、质量控制、安全追溯、物流运输、售后服务、品牌管理、数智赋能、检验检测等全链条标准体系。将大闸蟹繁苗、环境条件、生产资料、养殖与塘间管理、检验、生产工艺、包装、储藏、运输等与之相关的环节进行分解,形成完整的以综合标准化对象为核心,各级相关要素相互协调、相互制约的系统工程,探索形成“养殖工厂化、管理标准化、品牌高端化、生态循环化”的兴化大闸蟹标准化模式。
通过规范兴化大闸蟹产业链模式,兴化探索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生产管理标准体系,用标准化的手段促进现代化水产养殖技术和养殖管理体系的提升,提高兴化大闸蟹品牌影响力,进一步推动经济共享、农民增收,促进兴化大闸蟹产业新质生产力提升,实现区域大闸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。
信息来源:兴化市委宣传部